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90%年轻人,养不起爸妈

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 2022-07-26


采访、撰文 | 芝士咸鱼
十点人物志原创



如何应对父母衰老,是所有子女必经的人生一课。

当白发逐渐攀至父母头上,他们开始频繁念叨被尘封已久的往事,记忆力出现了明显下降,反应变慢,性格更柔软或更固执……

随着种种迹象出现,哪怕再迟钝,你也不难意识到:

父母老了。

衰老是不可避免且无法选择的,但身为子女,如何应对父母的老去,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。比起老人未来的物质生活是否优越,子女们更担忧父母的健康无法保障。

想必你多半看过这类新闻:

为了给患病的父母治病,中产家庭一夜返贫。七旬老人患重病跳河轻生,不想拖累子女,决定结束生命。

没人想要面对这种伦理困境,为了减缓焦虑,部分人开始行动起来,为父母买保险成了他们抵御未来风险的方式之一。这并不代表此后可以高枕无忧,相反,他们需要接触纷繁复杂的保险条款、资金投入、父母的不理解以及可能存在的理赔纷争。

稍不留神,或许还会掉进前方的未知深坑。


当爸妈老了


“当你老了,头发白了,睡意昏沉;当你老了,走不动了,炉火旁打盹,回忆青春。”2015年2月央视春晚,歌手莫文蔚缓缓唱出这句歌词,打动了屏幕内外不少观众。这首《当你老了》由音乐人赵照而作,他在读完叶芝的诗句后,想起母亲站在窗边灯下昏黄的模样,有感而发写出了同名歌曲。

七年过去,这首歌依然可以描述在当下年代,子女们面对父母衰老时的诗意柔肠。

但对于多数人而言,真正发现父母老了的瞬间,却没有歌里唱得那样坦然。

外貌的变化,是最容易被发觉的衰老特征。27岁的女孩瑞雪,正是透过母亲的体貌变化,察觉到了她的老去。瑞雪常驻的城市距离老家近200公里,大学毕业后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。一次,瑞雪返回老家,在闲聊中,她看见母亲头上有着零零星星的白色,以为是头皮屑。经她提醒后,母亲下意识将头发往后梳,瑞雪这才惊觉,“原来她(母亲)已经生出这么多白头发”。



母亲52周岁,有了白发不算稀奇,或许因为自己不常回家,猛然发现母亲的衰老,瑞雪有些失落。在她印象里,母亲向来注重外貌,染不同颜色的头发,将自己收拾得精神又利落。瑞雪回忆自己那时的心理活动:“妈妈怎么突然变老了……”

伴随着父母年龄增长,除去外貌变化,他们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也会发生变化。26岁的男孩季旸发现,父亲的性格出现了显著改变。

季旸称,父亲从前无论在家还是在外人面前,都会展示较为严厉强硬的一面,不愿服输,大事小事自己做主。但到了这两年,季旸明显感受到,父亲的态度柔和了许多。做多数决定前,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。购置家中物品与家庭旅行的时候,他常常主动询问季旸的建议。


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呢?或许是在更早之前。季旸记不太清具体日期,多年前的某次口角争执中,父亲想抬手教训自己,那天,季旸鬼使神差地拦住了父亲将要落下的手。

那一刻,季旸发现,自己的身高和体力都已经超过了父亲。

而在那次之后,父亲再没有试图通过“动手”来解决问题,季旸想,或许父亲也已意识到:儿子长大了,而他正在衰老。

还有一种比外貌与性格变化都更沉重的提示是——从前健壮的父母开始频繁生病。

吕程是独生女,今年32岁,独自住在西安。父母60周岁,住宝鸡农村,父亲的身体没那么好,前些年患有高血糖、高血脂等基础病,近两年出现心梗症状。

去年五一假期,吕程和父母约好,让他们来西安看看她刚买的新房。假期前,吕父在老家被诊断出糖尿病,怕她担心,父亲从发病到住院、出院等一系列流程都将消息瞒得很紧。


住院期间,吕程打电话给父母,没有人接,电话那头一遍遍重复着机械的提示音。

等到父母回拨过来,解释自己为何没接电话,总是“刚刚有事出去了”。

假期前一天,吕程父亲出院了。经过长途跋涉,他们见到了女儿,绝口不提生病住院的经历。或许因为父亲身体尚未恢复,舟车劳顿太消耗体力,来西安的那天下午,吕父发了高烧。吕程带父亲去附近医院检查,这才得知事件原委。

吕程记得,父亲高烧不退时,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恐惧。父亲烧到40度以上,坐在医院门口的时候,已经有些意识不清了。

发现父母老了的那一刻,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,但经过了短暂的失落,子女们渐渐意识到,是时候担起家庭的责任了。面对父母的衰老,他们不能什么都不做。


为父母买保险的子女


“赚更多的钱,为父母养老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”,往往是现代子女面对父母养老难题的期望。

吕程在西安从事着一份薪水不低的工作,但始终没有攒下钱,由于买房、装修等费用,反倒欠了不少外债。去年五月,父亲那次生病之后,吕程劝父母“遇事不要逞强”,同时发觉,为父母养老的紧迫性已经刻不容缓。

她试着节省开支,但攒钱属于长期计划,无法一蹴而就。

思前想后,吕程决定为父母各自买份保险。


几年前,吕程就有过这个想法,之所以犹豫了这么多年,一是因为她以为父亲有基础病,无法购置保险;其次,她对保险行业毫不了解,担心那些复杂的条条框框,让自己一不小心掉入陷阱。

去年年中,父母即将60岁,吕程单位发了一笔奖金,她下定决心要将几年前的想法付诸于实践。

吕程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很少,没有请教保险从业者,而是根据豆瓣“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”小组成员的推荐,为父亲配置了防癌+意外险,为母亲配置了医疗+意外险,每项险种约一千元出头。

她需要提前了解父母身体状况,填写健康告知,然后付钱。

吕程为父母买的保险,生效时间不到一年,她还没有实际走过报销流程,购买保险后,内心多了“一点点保障”的同时,也对将来“理赔是否顺利”心存疑虑。

但她更担心的是,父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,迅速发病之后,能不能及时得到医院救治。“首先得救下来,才能谈养老。”——心脑血管类疾病的特征是发病率高,死亡率高,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。

因此,哪怕买了保险,吕程仍然时时刻刻为父亲的健康问题而提心吊胆。


比起毫不了解保险条款的吕程,另一位受访者季旸对此早有研究。四年前,季旸经济独立后开始为自己和父母购置保险。

季旸父母的身体都还算健康,父母所在的单位每年会组织一次较为全面的体检,让他能够及时得知父母身体的变化。

季旸家境不错,保险对他而言算不上“未来的救命稻草”,更多是份心理安慰。他之所以想到为父母买保险,是看到祖辈们多多少少有些基础疾病,去年,季旸的爷爷还被检查出癌症,他不免会为父母的身体担忧。另一方面,他常关注保险类公号推文,那些真假掺杂的案例,也相当具有煽动性。

他还是决定为父母买份医疗险。季旸的理由是“有备无患”,“保险是分散风险的方式之一,也是普通人所能接触到的最常见的保障方式。”


吕程和季旸都没有通过保险经纪人,而是自己通过流量较大的平台,完成挑选和购买的流程。实际上,购保流程本身并不复杂,复杂的是看清楚长达几十页的保险条款,与如何说服自己的父母。

当吕程和季旸告诉父母自己想为他们添置保险时,父母的反应不外乎是“保险不是骗局吗?”“这是不是有些浪费?”

他们会为父母细心解释,然而,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之前,有过陌生保险业务员上门疯狂推销的经历,多数八零、九零后的父母那代人对此怀疑成分居多。

但随着父母年龄增长,做各类家庭决策时,父母与子女的位置悄然变换。子女们,才是那个最终做决定的人。


花钱,不一定能买来安全感


为父母买保险的子女,初衷都是“多份保障”“有备无患”,近些年,各式各样的保险开始被年轻人接受,保险无形中与安全感相互绑定。

但在真正走完理赔全流程前,一切都是未知数。为父母买保险的子女,更像是抱着一种对抗未来不确定风险的尝试心理。

为父母买保险,真的能解决子女们为父母养老的困境吗?

不同经历的购保者,所持态度也有所不同。

瑞雪的答案是“能”,在网上给父母买完保险的那瞬间,她明显感觉自己“松了口气”,她买的是一款入门级医疗险,父母两人的保费每年不到2000元。

瑞雪并非独生子女,大学毕业后,半年时间没工作。等她在外晃荡一大圈回来,发现父母已经不小了,等到刚开始参加工作,收入不高,总担心父母的养老问题,最害怕“爸妈生重病”。


人来人往的医院


那意味着家里需要拿出一笔数额巨大的手术费。瑞雪的父母在家务农,积蓄不多,社会保障只有基础的“新农合”。她担心如果家里拿不出来手术费,无法给他们提供医疗保障。

瑞雪经常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“水滴筹”类众筹求助信息,众筹页面里,都是正在经受苦难的家庭。不同的家庭成员,患着不同名称的疾病,但他们却呈现出相同的绝望。

瑞雪担心自己与家人也会陷入这种境地,在男友的建议下,决定为父母买份保险。

她的父母得知后,坚称“保险公司都是骗钱的”,但到了第二年,瑞雪的母亲做了胆囊手术和痔疮手术后,瑞雪完成理赔,老人对此有所改观。

申请理赔前,瑞雪仔细研究了条款规则,包括各类需要提交的资料信息,以及母亲住院期间每张相关纸质单,她都会提前和医生沟通,并拍下来做好标记。

理赔相关资料,受访者提供

母亲出院时,瑞雪申请理赔,除去1万的免赔额外,其他费用都顺利报销。前后不到两个礼拜,她就收到了理赔款。

为父母买保险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瑞雪为父母养老的压力。但并非每位投保人都能像瑞雪这样,理赔过程如此顺利。

财经网曾做出数据统计,2021年,保险业年投诉量超16万件,其中,理赔纠纷是消费者们反映最多的问题,占保险业投诉总量的36.45%。

有些消费者认为理赔不合理时,会进行投诉,或委托中介机构解决,也有不少消费者,由于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,打官司耗时耗力,最终选择忍气吞声。

一位匿名网友称,自己曾为母亲购买意外险,次年7月,母亲发生意外事故,医院判定母亲断了6根肋骨,构成10级伤残。但当她想通过保险理赔时,平台拒绝了她的赔付,理由是“投保人年收入未达标”。

这家保险公司并没有在合同上明确标注“投保人年收入”这项限制,在她投保后,也没有做任何资料核实,等到保单已经产生费用,她需要理赔时,保险公司才告知她这份报单无效。



她想要将这家保险公司告上法庭,但保险公司的人指出,合同上有行小字标注,是她没有仔细阅读条款与免责声明,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诚然,仔细看清保险条款中每条可能存在的理赔漏洞,才是应对理赔纠纷的最佳方案。然而,对于完全不了解保险的普通人,动辄几十页的保险条款无异于“天书”,能完整仔细地看完条款,并完全理解透彻的人少之又少。

一位做理赔纠纷处理的专业人士称,不少保险公司在理赔条款中有隐形漏洞,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消费者难以看出。当他们被拒赔后,有些情况可以进一步投诉索赔,很大可能会争取到理赔,但实际情况中,很多消费者停在了被拒赔这一步,只能自认亏损。


无处安放的养老焦虑


犹豫要不要为父母买保险背后,是子女们对未来父母养老焦虑的一种缩影。

小夏从事了2年保险经纪人的工作,也见证了形形色色的投保人。她说,这两年为父母咨询保险事务的客户,有着相似的人群画像:

30岁左右,父母有基础病,或是他们无法陪伴父母身边。

来咨询她如何为父母买保险、怎样挑选保险的人很多,但真正能够成交的却很少,其中涉及了对保费金额不满意、父母年龄及身体状况不符合、父母不愿提供历史健康资料等多种问题。

有人向她咨询为父母买保险事宜时。小夏通常会提供以下几条建议:

1、别为老人买重疾险,缴纳的保费往往超过保额。优先考虑防癌险、医疗险和意外险。
2、为老人买医疗险时,看清楚条款是否提到“保证续保20年”。
3、如果老人年龄大,身体状况复杂,通过社保入口买当地政府背书的惠民保。
4、如实填写健康问卷,所有医疗记录都可以被查到,避免影响后期理赔。
5、就医时提前告知医生有商业保险,病历上不要出现不合实际的描述。


归根究底,为父母买保险,或许是子女们缓解养老压力的方式之一,但所有受访者们都明白,这无法解决父母养老的所有问题。

十年前,新华网有篇名为《中国90%以上的“80后”无法赡养父母》的长文,74.1%的人认为生活压力大,照顾父母力不从心;68.4%的人表示自己需要承受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;50.1%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,无法将父母接到身边;除此之外,还有社会保障、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、养老机构难以让人放心,都是他们焦虑的来源。

十年后,今天的90后也开始面对父母养老问题,他们生于九十年代,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,长大之后,也有不少人选择离开家庭前往更大的城市工作。

90后的养老焦虑没有减少,反倒增多了。

他们担心父母的养老,同时忧虑自己老去后如何养老。

一项调查中:86.1% 的年轻人担心父母养老,78.8%则担心自己养老。

结合几位采访对象来看,家庭经济条件、是否独生子女,父母对养老的态度以及跟子女的交流频率,都会影响子女们在养老方面的焦虑程度。

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季旸,父母长期有做体检的习惯,常常告诉他,不用为他们的未来担心,季旸谈起为父母养老话题时,语气相对轻松。

家境普通,非独生子女的瑞雪,虽然担忧父母养老,但她也承认,保险之外,弟弟的存在,让她多了一个人分担,压力降低了不少。

几位受访者中,吕程更为父母养老的压力感到喘不过气,她的父母是普通农民,也是传统中国式家长,不善表达,很少和女儿谈论未来的养老规划。吕程身边的同龄人,有些是城市独生子女,经济条件不错,有些和她一起从农村走到城市,有兄弟姐妹共同分担。只有她很难放松已经紧绷多年的神经。


目前,吕程仍是单身,担心婚姻会给自己及伴侣带来“新一轮负担”。抱着这样的想法,婚姻不在她的未来清单里,在她的规划中,希望未来能将父母接到身边,方便照顾他们。

采访末尾,吕程分享起几年前的一段经历。

那天,吕程父亲第一次突发心梗。

她从西安连夜开车赶回去,所有住院流程、纸面证明、签署病危通知书,都由她独自完成。那个夜晚,吕程发现自己意料之外地“冷静”。父亲躺在急救室,母亲没读过书,当了一辈子全职主妇,不了解该如何处理。她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恐惧。

“签下病危通知书的时候,我觉得我必须得担起这个责任了。”

“我不承担也没人能承担。那,我只能承担。”


点“在看”,正视养老困境


配图源自受访者提供以及电视剧《八零九零》《请回答1988》《漫长的告别》《这个不可以报销》剧照。


今日推荐,点击下文即可阅读

在看

正视养老困境

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